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
18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
同时也是我国信息通信业的发展创新史
40年间,我国信息通信业发生巨变
在改革开放40年历史进程中,
信息通信业以一往无前的精神,
走出了独具特色的行业创新发展之路,
成为基础设施行业中改革发展成效最显著的行业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移动通信领域,我国经历了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同步、5G引领的崛起历程。中国自主研发的4G技术标准TD-LTE被国际电联确定为4G国际标准之一,我国4G网络覆盖不断深入,速率持续提升,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4G网络。到2017年末,4G用户总数达到9.97亿户,4G用户在全部移动电话用户中的占比已达到70.3%。正是由于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从而有效带动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作为新四大发明的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都是数字经济的产物,而大众百姓无疑是最大受益者。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已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通信网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仅在经济繁华、人口众多的城市,而且在农村地区,甚至人烟稀少的偏远地区,运营商都进行了很好的移动网络覆盖,这也是我国移动网络区别于国外移动的最大特点。有了网络,农村及偏远山区的优质农产品等物品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出去,无处不在的网络正成为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手段。
40年来,数字经济已经大大加速了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当前,我国的数字经济正在加速创新、引领发展,数字经济既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变量,也是发展提质增效的新动能。未来数十年,我国将成为全球数字化发展的引领者,要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继续推动数字经济为改革开放赋能。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
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下面和小伙伴们分享一下
改革开放40年通信业主要发展大事记
▼▼▼
通信大事记
1.1979年1月,邓小平同志指出:先把交通、通信搞起来,这是经济发展的起点。随后,一系列措施相继实施。
2.1982年,福州市引进并开通万门程控电话系统拉开了我国通信业告别摇把儿电话时代的序幕,是我国通信业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3.1984年1月,中国通信业历史上第一家合资企业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4.1984年10月和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书记处分别对邮电发展作出六条指示。明确电信业优先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电信事业的发展。
5.1987年,我国第一个TACS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在广州投入商用,首批用户700个。此外,广东邮电局下属的无线分局推出第一批共100部模拟移动电话,俗称大哥大的模拟终端的价格在2万元左右,入网费为6000元,市话费为每分钟0.5元。
6.1988年11月,国务院在政策层面上明确了邮电体制以政企分开、邮电分营为改革方向。
7.1990年,全国仅有手机用户1.8万户。
8.1991年,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制的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HJD04诞生,一举扭转了我国电话网建设受制于人的被动态势。
9.1994年,由电子部联合铁道部、电力部及广电部组建成立中国联通。
10.1998年,信息产业部和国家邮政局相继挂牌。
通信大事记
11.1998年11月,腾讯公司在深圳成立。
12.1999年,腾讯推出聊天软件QQ,开启了社交新时代。
13.1999年,中国网通成立。
14.2001年12月31日,中国模拟移动网全面关闭,中国移动通信全面进入了数字时代。
15.2003年,中国移动正式将动感地带品牌推向全国,它成为中国移动通信史上第一个客户品牌。
16.2008年4月1日,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3G)标准TD的商业化应用正式启航。
17.2008年10月15日,中国网通与中国联通正式合并,并正式统一更名为中国联通。
18.2009年8月14日,新浪微博开始内测。9月25日,新浪微博正式添加了@功能以及私信功能,此外还提供评论和转发功能,供用户交流。截至目前,新浪微博用户达到3.410亿人。
19.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正式推出微信。截至2018年6月,微信在全球的月活跃用户数首次突破10亿大关。
20.2014年2月3日,电信4G正式在全国开放运行。
通信大事记
21.2015年2月27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下发FDD-LTE牌照,自此中国电信进入4G高速发展时代。
22.2015年5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首次部署通信业提速降费。
23.2018年6月,工信部正式发布《关于推进网络扶贫的实施方案(2018-2020年)》,要求在2018年年底前,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宽带网络覆盖90%以上的贫困村目标提前完成。
*凡注明来源为“线缆世界全媒体”, “线缆世界原创”或“线缆信息研究院”皆属线缆世界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编译类文章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线缆世界全媒体”, “线缆世界原创”或“线缆信息研究院”的作品,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