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这么大规模的新能源电量都能实现全额消纳。江苏省是如何做到的?
新能源发展步入快车道
江苏省电力公司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江苏电网各类电力并网装机总容量为9949万千瓦。可见,1108万千瓦的新能源装机容量已占到全省总装机量的11.1%以上。
据江苏省电力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在风电、光伏发电方面,江苏省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例如,南部地区利用湖面、大型建筑屋顶建设光伏电站;中部和北部地区将沿海滩涂、农业大棚等作为建设光伏电站的载体,风电则布局在内陆低山丘陵和沿海地区。在十三五规划中,江苏更是明确提出了海陆并举、以海为主,兼顾内陆中低速风能开发的思路,未来海上风电将成为江苏特色。
南通市电力公司营销部副主任陆建丰表示,由于海上风速比陆上高20%左右,因而同等发电容量下海上风机的年发电量能比陆上高70%。如果陆上风机的年发电利用小时数是2000小时,那海上风机就能达到3000多小时。另外,由于风电有很大的低频噪音,建在陆地上,必将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因此,海上风电必然将会成为未来江苏的重点发展方向。
记者在如东还参观了中天科技150兆瓦渔光互补一体项目,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全部建在沿海的滩涂上,目前一期20兆瓦的项目已经实现全额并网消纳,年底前将再实现并网装机60兆瓦。该负责人还对记者说,由于土地资源相对匮乏,目前江苏重点发展渔光互补农光互补以及屋顶电站,其主要原因就是基本不直接占用地面,实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据了解,近10年来,江苏可再生能源装机年均增长达59.3%。十三五风电开发将重点转向近海风电项目的开发,到2020年风电将达到1000万千瓦,将成为我国8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之一。
全方位构建消纳平台
新能源电力在接入电网时,大都需要配置和消纳,这是由于风能、光伏等新能源具有间歇性、随机性、输出功率不确定、预测难度高等特点,发展初期在技术装备、风电利用、制度标准等方面不可避免存在一系列问题,给并网检测、安全调度、配套建设等带来一定的困难。江苏省电力公司发展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此,江苏省电力公司通过推出一系列举措,全方位构建新能源使用消纳平台,保证其并网消纳。
据了解,近几年来,江苏省电力公司先后制订了一系列标准和规范,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编制的风电场电气部分典型设计要求开展风电场电气部分设计,有效解决了江苏风电等新能源建设没有规范、接入电网没有标准等问题。
另外,江苏省电力公司还将新技术的研究应用瞄准了风电,内容涵盖大规模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和分布式低风速风电,并开展了大规模风电场和低风速风电的示范应用工作,提出并制定了相关的规范,为风电并网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反事故措施的实施也成为重中之重,通过新技术运用,有力地促进了风电场和电网的协调稳定运行。
高标准规划建设并网通道
上半年我国风电、光伏虽然实现了大幅增长,但部分地区依然出现了较严重的弃风、弃光现象。据了解,江苏目前已建成新能源项目运行平稳,一直不存在弃风、弃光现象,做到了100%全额消纳。
众所周知,西部弃风、弃光现象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并网通道建设滞后。江苏省电力公司调度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新能源发展特点和全省发展规划,逐年滚动编制沿海地区电网发展规划,确保了电网和新能源发电协调发展。
电网公司主动与风电等新能源项目对接,超前开展前期工作,加快送出工程建设,尽最大努力满足风电接入电网的需要。科学安排调度运行方式,优先安排风力发电,同时研发并积极应用江苏电网风电功率预测系统,统筹安排火力、抽水蓄能机组配合运行,确保了南通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量的全额消纳。陆建丰告诉记者。
另外,陆建丰还对记者说,背靠大电网、用电基数大是江苏全省风光消纳无忧的先决条件。当前不存在弃风弃光问题省份多存在于中东部经济大省,电力市场足以化解新能源的增量。与此同时,中东部地区以分布式为主的装机发展方式也有利于电力就地消纳。
近几年来,江苏省电力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和江苏省政府战略合作协议的有关要求,加快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从2006年开始在北起连云港、南至南通的沿海建设500千伏超高压、大容量输电网,并以此为支撑,实行沿海各风电场全部220千伏变电站接入,确保了风电在高电压、大容量电网环境下上网。
东台市供电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东台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8.2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并且能实现全额消纳。目前东台共有7座变电站。其中,风力发电并入2座220千伏变电站,由省公司统一调度,沿海的大型光伏发电则并入沿海1座110千伏、1座35千伏变电站。现还在积极建设新的变电站。
当前风电、光伏往东部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江苏的经验,无疑为未来其他地方如何实现新能源全额消纳提供了标杆样本。
*凡注明来源为“线缆世界全媒体”, “线缆世界原创”或“线缆信息研究院”皆属线缆世界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编译类文章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线缆世界全媒体”, “线缆世界原创”或“线缆信息研究院”的作品,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