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利万农“智能光伏+科技农业”实现创新突破_资讯_线缆世界网手机版
中利万农“智能光伏+科技农业”实现创新突破
日期:2016-10-24 16:27
1023日,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主办的中利万农智能光伏嫁接大农业创新项目规模化推广方案论证会在江苏省常熟市举行,来自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科技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可再生资源协会、国家新能源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农科部门等有关方面专家参加了论证会。中利腾晖首创的智能光伏嫁接大农业创新模式获得专家一致认可:该模式实现了全新一代的农光互补技术在荒滩地改造为水稻等粮食大农业上的成功应用,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同时创新了收益型精准扶贫方面效果显著,具备大规模推广价值。


与传统农光互补技术仅适用于水产养殖和喜阴作物种植同,中利万农智能光伏+科技农业创新项目技术将光伏支架抬到4米以上高度支架桩距扩到10,采用单板特定角度等技术安装工艺,既能充分满足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需要,又能保证光伏下每棵农作物获得75%以上太阳光射照,适用于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大田作物,且有利于稳产增产。同时,中利腾晖与华为公司共同研发了智能光伏云中心自动监控系统,同时延伸了对农业环境温度、土壤湿度、肥力状况等农业生产环境进行自动分析,利用光伏支架设置喷淋系统,实现了自动喷淋、喷灌、施肥等,并利用光伏电源设置太阳能杀虫灯等绿色防控设施,实现智慧农业和无公害农业。


据悉,该创新模式去年已申报了34项国内、国际发明专利,并在江苏常熟、山东冠县、河南开封、江西余干等地区,利用非农用地建成了水稻、小麦、蔬菜、中草药、中藏药、无土栽培种植等作物种植及水产养殖示范项目,试验效果已得到充分验证。1015日,江苏省农业科技部门,对常熟原荒滩地改良的中利万农智能光伏+科技农业26亩光伏下的稻田进行测产,结果显示平均亩产583.2公斤,与常规大面积生产水平相同。另据权威机构查新报告,光伏与水稻生产结合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专家论证组认为,中利万农智能光伏+科技农业的创新模式在农业水稻上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实现光伏发电与现代设施农业有机结合,不与农业争地,光伏发电和农业收入叠加,让土地产出率大幅提高。光伏产业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一条多方共赢、利国利民的创新路径。


中利科技集团董事长王柏兴表示,通过中利光伏农业研究院、中利农业技术发展公司,创新实现了智能光伏+科技农业全新一代的农光互补项目。中利腾晖已实现了光伏下的农业扶贫新模式,在光伏项目已支付了农民20年土地使用租金的同时,将光伏+农业项目下的土地免费提供给当地农民委及农民耕种,实现了农业扶贫,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赞扬。中利腾晖下一步的目标是,在国务院扶贫办的指导下,将中利智能光伏+科技农业创新项目开展贫困地区产业组团包县脱贫推广应用,中利腾晖正在积极筹备成立光伏扶贫产业联盟,与其他联盟企业共同设立光伏扶贫产业基金,以产业基金及政策性银行的扶贫贷款,实现每个贫困村投资建设一个0.5MW左右的光伏+农业项目,预计可为贫困村实现20年光伏+农业的稳定收益40万元左右/年,实现村、企共同发展的创新之路,让贫困村有着可靠收益的脱贫致富。


*凡注明来源为“线缆世界全媒体”, “线缆世界原创”或“线缆信息研究院”皆属线缆世界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编译类文章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线缆世界全媒体”, “线缆世界原创”或“线缆信息研究院”的作品,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