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明朗 混合动力新能源车或迎来春天_资讯_线缆世界网手机版
政策明朗 混合动力新能源车或迎来春天
日期:2017-05-05 11:03  来源:经济参考报

随着政策的逐渐明朗,过去一直处于尴尬地位的混合动力汽车或将迎来春天。


日前,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联合发布了《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中明确提出,要形成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先进节能汽车梯次合理的产业格局以及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引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规划》指出,要加大汽车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推动先进燃油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替代燃料汽车的研发,促进车用能源多元化发展。


业界分析认为,这显示,政府对待混合动力技术路线的支持态度正在不断明朗化。


据了解,新能源汽车通常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的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汽车等。


众所周知,纯电动汽车一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方向,然而充电设施匮乏、续航里程短以及恶劣天气下电池性能下降严重等问题,一直制约着纯电动汽车的发展。


由于长时间摇不上号,家住北京天通苑的李先生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选择了一辆纯电动汽车代步。据李先生介绍,在家和公司之间,这辆纯电动汽车刚刚够用,远远不能满足他带家人郊游的需求。


显然,电动汽车在实际使用中与传统汽车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与此同时,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和人们节能环保意识的增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随着公众对环境需求的提高,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理论上将达到30万亿元左右。而从目前汽车技术发展的程度以及市场需求的角度看,混合动力技术都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


不过,由于之前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重点大都放在纯电动汽车上,导致包括混合动力在内的其他类型新能源汽车处境尴尬。


为此,今年两会期间,有关新能源汽车的提案此起彼伏: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柳崇禧推荐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鼓励制造太阳能汽车;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则再度提出推广甲醇汽车。


而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也重点提出,要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基本淘汰黄标车,加快淘汰老旧机动车,对高排放机动车进行专项整治,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汽车,在重点区域加快推广使用国六标准燃油,首次将新能源汽车的提法改为清洁能源汽车


业内人士认为,将新能源汽车的提法改为清洁能源汽车,是对混合动力技术的鼓励,意味着混合动力汽车等原本不被政策重视的环保汽车将被扶正,加上此次《规划》的出台,混合动力汽车或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前奇瑞汽车技术总监、科力远常务副总首席科学家张彤表示,国家提出清洁能源汽车这一说法,是希望发展多样化的能源,这在态度上是一个很大的改变,是对混合动力技术的一种鼓励。


博世电机总监夏伟说,清洁能源汽车的提法更具包容力和前瞻性。无论是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太阳能或者任何创新的技术路线,只要能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并且减少汽车对环境的污染,都是政府鼓励和支持的发展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还指出,到2020年,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乘用车降到5.0/百公里、节能型汽车燃料消耗量降到4.5/百公里以下、商用车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实施国六排放标准,新能源汽车能耗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汽车可回收利用率达到95%;到2025年,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乘用车降到4.0/百公里、商用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排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能源汽车能耗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汽车实际回收利用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受此影响,业内预计,随着政府蓝天保卫战的坚决实施和乘用车行业油耗指标压力的不断增加,2017年将有越来越多的车企加入混合动力市场,力争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市场新旧势能的转化过程中占据有利位置。


正因为如此,在刚结束不久的2017上海车展上,混合动力车型成为一大亮点,包括丰田、福特、奔驰、沃尔沃等国际品牌,以及上汽、北汽等自主品牌都推出了混合动力汽车产品。


此次上海车展,丰田汽车展示了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两款概念车与雷克萨斯LS 500hCT200h混动轿车,并计划在2020年前将混合动力车销售量占比提升至30%;而自主品牌广汽传祺也推出了传祺GS4的混合动力版SUV车型,搭载1.5升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和G-MC机电耦合系统组成的混动系统,并将在今年年内正式上市。


目前,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支持。例如,在客车市场,混合动力车型已占据一定的市场。据工信部数据统计,今年3月份,国内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市场共计生产车辆1085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41%,环比上涨258%,且宇通、中通、福田等国内主流客车企业已占据国内混合动力客车市场的主要地位。


*凡注明来源为“线缆世界全媒体”, “线缆世界原创”或“线缆信息研究院”皆属线缆世界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编译类文章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线缆世界全媒体”, “线缆世界原创”或“线缆信息研究院”的作品,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