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参与“一带一路”共建情况发布 能源企业做了哪些事?_资讯_线缆世界网手机版
央企参与“一带一路”共建情况发布 能源企业做了哪些事?
日期:2017-05-09 17:03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来,中央企业积极响应和参加,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中央企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能源央企取得了哪些进展?



58日上午,国新办举行中央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共建情况发布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肖亚庆和中国石油、国家电网等央企负责人出席发布会。


央企积极参与 一带一路建设 沿线共建项目1676


肖亚庆在发布会上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来,中央企业积极响应和参加,共有47家企业参与、参股或者投资,或者和这些国家的企业合作共建了1676个项目。


肖亚庆表示,国资委历来高度重视推动央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引导企业把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中央企业建设的一个重点来做。因为中央企业这些年来在走出去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中央企业境外单位9112个,分布在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


能源资源开发方面


中央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实施60多个油气合作项目,带动了当地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提升。承建的中俄、中哈、中缅原油管道,中俄、中亚、中缅天然气管道等项目,有效解决了油气资源输出难的问题。


据中国石油副总经理、中国石油股份公司总裁汪东进介绍,目前中国石油与一带一路沿线19个国家进行50个项目合作,促进了相关国家的油气供应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时,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从西北、东北、西南和东部逐步建成了中亚、中俄、中缅及海上等4大油气运输通道,初步形成了联通中外、贯穿惠及多国的油气供应和市场网络。


产能合作和园区建设方面


中央企业加强与沿线国家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多个工业、制造业项目在海外落地,有效满足了当地经济发展需要。


国家电网对标准走出去工作起到明显推动作用


国家电网董事长舒印彪在谈到央企在标准走出去方面已经取得了哪些进展时表示,国家电网公司是一带一路的实施主体,也是行业的领先者,必须要在标准上高度重视,这样才能够实现一带一路走出去的目标。


国家电网公司主要在两个方面发力,一是把技术、产品及时地转化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二是推动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


围绕一带一路建设,舒印彪表示,在国际标准上重点抓三件事:


一是使中国的标准与有关国家实现互认。


二是力争把基于先进技术制定的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提升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现在我国在电工领域,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水平达到了80%左右。


三是国家电网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推动中国标准更多地向国际标准转化。


标准走出去工作,在国家电网公司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起到了明显推动作用。


舒印彪介绍:


一、提升了海外电网投资和运营水平。


国家电网投资了6个国家和地区的电网等骨干能源网,总投资超过150亿美元,管理海外资产超过560亿美元。在海外项目投资运营中,国家电网发挥标准优势,提升了运维管理水平,所有项目都实现了盈利,提升了当地的供电保障水平,实现了政府满意、员工满意,特别是服务的客户满意。


二、促进了电网互联互通和中国装备走出去。


一是目前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已经累计建成10条与周边国家联网的输电线路,现在正在推进一些新的工程建设。


二是我们在海外采用EPC总承包等方式,先后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输电工程,境外工程合同额累计已经达到388亿美元,2016年新签合同额达33亿美元。我们总承包的电网工程,很多都采用中国标准和国际标准,带动我国电工装备出口到83个国家和地区。


三、加快了中国标准的国际化进程。


标准是属于一流企业的,或者说一流企业做标准,做标准得先有先进技术。这几年,国家电网公司在国际上做的标准已经达到了39项,其中IEC标准30项,IEEE标准9项,这些标准都与新兴产业有关,比如说现代输电、智能电网、大电网运行、电动汽车充电、新能源、分布式电源等领域,这些标准对于全世界共享中国技术发展的成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舒印彪认为,国家电网的标准国际化工作还刚刚开始,在国际组织当中还需继续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过程中,有时候也会存在标准之争,但是技术是第一位的。有些标准会打破一些格局,制定起来可能旷日持久。一带一路建设中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在国际标准当中也是体现这个原则。国家电网公司将继续大力推进中国标准国际化,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最终使全世界共享技术创新带来的好处。



*凡注明来源为“线缆世界全媒体”, “线缆世界原创”或“线缆信息研究院”皆属线缆世界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编译类文章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线缆世界全媒体”, “线缆世界原创”或“线缆信息研究院”的作品,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